博客年龄:8年9个月
访问:?
文章:103篇

个人描述

陈源,矿产评估专家,澳洲地质科学家协会会员,在勘查靶区优选、钻探设计、勘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资源量估算、储量转换,矿权价值评估、尽职调查等方面经验丰富,熟悉国内外矿业界法律框架。联系方式:3331609800@qq.com

我国野外地质师的地质填图和地质编录技能亟需提高

2020-02-24 21:10 阅读(?)评论(0)

我国野外地质师的地质填图和地质编录技能亟需提高

 

地质填图和地质编录是实施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手段之一。近20年来,我国相当一部分野外地质师的关注点多集中到机械性执行规范,其工作重点是提交最终的勘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审核基础性原始资料质量的缺位现象变得较为普遍,甚至出现报告描述内容与地质填图内容各行其是现象,地质填图内容严重不能自圆其说。这些现象在海外项目中好像更加明显,可能与缺失可参考区域性(前人)资料有关。在此,笔者罗列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地质填图和地质编录之目的

地质勘查过程中实施地质填图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填图内容本身,而是为了查明矿化线索在地表的出露、延伸以及查明相关控矿因素。将控矿因素调查与地质填图分离对待的思维逻辑是不允许的,甚至在填图过程中忽视前人已完成的探矿工程、民采遗迹。

完成填图观察点密度仅仅是实施填图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不是全部。地质填图的根本要求仍然是需要解决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化等各要素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而不能仅仅把地层的岩石定名反映到图上就完事了。对控矿因素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地质填图和编录就是客观填绘地质现象,只有基于观测到的客观地质现象才能提高对控矿因素的认识。

在开展填图/编录工作之前,观察、认识、讨论若干已知矿化露头的地质特征和控矿要素是必要的准备工作之一。

地质填图与构造填图:

我国1/20万区域地质填图的质量在世界上是一流的,所以在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过程中使用地质填图(geological mapping)的名称。但是,这里的地质填图概念在技术上是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化4大要素的,而不仅仅是地层。西方在商业性地质勘查过程中多直接使用构造填图(structural mapping)名称,因为构造填图是在地层填图的基础之上。既然是构造填图,弄清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地质体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在多数情况下,断层不会延伸到第四系中。中生代形成的矿化可以跑到古生界,但不能跑到新生界中去,否则控矿因素的认识就需要更新。

在原理上,地质填图是地质现象投影到平面上的结果,无论如何不能忘记“V”字形法则。断裂构造等在地质图上不可能是规则的直线。

岩石野外定名与地层层序

在实施填图工作之前要由填图技术人员一起完成1-2条典型剖面测量的要求无论如何是不能省去的步骤之一。典型剖面测量必须采集一套标本,并以这套标本为依据统一各技术人员之间的岩石定名,尽可能做到同一地质体(现象)对应同一名称。要错大家一起错,但更正时就非常容易了。严禁填图(编录)人员之间因为认识上(观点)的差异各行其是。

岩石野外定名之前首先要大致弄清区域地质背景,重点是要弄清区域重大构造事件以及各自产生的区域变质作用结果。在变质岩区不应该出现非变质岩的定名,比如在深变质岩区,石灰岩与片麻岩是不能共存的。

同时,填图成果与地层层序是密切关联的,忽视地层层序概念后,褶皱构造的概念就无从谈起,后续的对成矿作用与构造活动之间关系认识也是无米之炊。这一不考虑地层层序的填图现象在海外勘查项目中好像普遍存在。

另外,在探槽、坑道和岩芯编录过程中除了岩石定名问题外还涉及矿化蚀变、矿物定名和矿化品位,这些同样涉及统一定名问题,同样需要采集一套标本。只有在客观编录矿物定名、蚀变类型、强度及分布资料基础之上才能总结与矿化强度密切相关的蚀变类型和构造特征。不允许以矿化蚀变的名义填图或编录,也不允许在已经完成大量测试数据的情况下不能及时总结、认识与矿化强度密切相关的地质现象,包括蚀变类型和强度。不允许在编录过程中,关注的仅仅是完成编录工作量,对控矿因素事不关己。

探矿工程揭露的地质和矿化现象是平面地质填图内容在垂向上向深部的延伸,也可理解为探矿工程揭露的地质和矿化现象是对平面地质填图内容的验证。现在有人换了一个新的时髦说法叫三维填图,其实质要求是一样的。所以,平面地质填图工作在探矿工程完成之前是不能结束的,因为其需要不断依据探矿工程揭露的地质现象完善和更新。无论如何,地质填图与探槽编录之间在内容上要协调、一致,不可以各行其是。

原始资料和解译性资料的概念

地质填图和地质编录均属重要基础性原始资料之一,原始资料就是地质现象的客观反映,不允许随地质认识不同、变化而修正,严禁在原始资料整理过程中迎合地质认识,有目的取舍地质现象。

在不清楚的情况下,原始资料中的地质现象需要用推测性虚线表示。

比例尺就是用来控制原始资料工作程度(精度)的重要手段。比如1/2千的地质图需要反映实际2米规模的重要地质现象。同理,1/100的编录图需要反映10厘米的重要地质现象。部分极端情况的20米长探槽编录图上只有规则的矿化体和围岩的编录花纹(代码),偶尔出现一条直线断层,其编录精度能达到1/100吗?

构造解译图、矿产图和勘探线剖面图一般属解译性资料,解译性资料可以随地质认识不同、变化而修正。原始资料和解译性资料概念无论如何是不能混到一起的。

矿化带/蚀变带/蚀变构造带的概念要明确。在地质图上,金矿化如果以蚀变带体现,就要明确蚀变带以啥蚀变组成,各自的蚀变强度和先后关系怎样?有明确的物理边界吗?野外观察到的蚀变不一定都是与矿化有关,尤其是与矿化强度有关。如果是蚀变构造带,则需要明确该构造是否有明确的物理边界?通常,地质图上只能填绘具体类型的蚀变分布,而且多是不规则的。即使能填绘构造带,也是要以具有明确的物理边界为前提条件的,否则应该属解译性资料成果。在我国习惯于先确定边界品位,大于边界品位的属矿体。在此逻辑下,编录图上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一律分布在矿体范围内,这样的编录资料好像质量很好。在西方人看来,这个编录资料可能不符合原始资料的质量要求。因为,矿(化)体的边界是完成资源量估算和预可行性研究之后才能确定,或者说矿(化)体边界是一个动态的边界。在勘查过程中的原始编录图上不应该出现矿(化)体的边界,编录的蚀变分布通常也是不规则的。事实上,将采样位置和采样结果客观标定在原始编录图上就可以了,将没有物理边界的地质/矿化体按照地质认识编辑到原始资料的地质图上或编录图上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专业的表现。

在西方,矿产解译图也有精度限制,精度由高到低分别是Measured (探明的)、Indicated(控制的)和Inferred(推断的)。从地质填图角度来说,Measured是指2个探矿工程之间的控矿因素(矿化连续性)、矿化厚度和品位的变化程度在地表(或沿脉坑道)某一段是经过(地表揭露)观察、证实了的,或者说其圈定(解译)的矿化是经过了验证了的,解译成分最少。Indicated则是指2个探矿工程之间的矿化厚度和品位的变化程度按照现有资料解译(推断)可信度较高,但没有经过证实,或者经过证实存在一定解译成份,即出现预期圈定(解译)的矿化与实际存在一定误差。Inferred是指填图和编录资料解译的矿化不仅处于同一矿带中,而且要处于同一控矿构造之中。在此前提下才能解译2个探矿工程之间的矿化,此情况下的解译结果存在较大的推断成分,或Indicated解译矿化的外推部分。

  最后修改于 2020-02-24 21:5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